▶ 指数行情

上证指数

深证指数

创业板指数

一文读懂价值回归的底层逻辑

时间:2023-6-12 阅读:96次 作者:365股票网

理解价值回归》一文中我们聊到了价值必将回归,并用了一些投资大师们的言论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只知道这些还不够,否则很容易造成自己一知半解。我们还需要去理解价值回归的底层逻辑,去思考是什么牵引着价格往价值靠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内在本质,对于这句话大家应该已经习以为常,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内容。下面这幅图,大家应该也都见过,在很多经济类的教科书上都有。价格波动很大,但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值上升的话,价格最终也会跟着价值一起上升。

一文读懂价值回归的底层逻辑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运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驱动价格偏离价值的运动,另一种是吸引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运动。这两种运动基本都是交替进行的,最终牵引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股票价格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逃出马克思的这套理论框架,也符合这一运动规律。

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提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我们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股票价格为什么会围绕股票价值上下波动。

认知差异与信息不对称性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价格偏离价值的呢?

股票的本质》一文中介绍了,股价就由股票持有者转让股票时所成交的价格决定的。但是股票是一个很复杂的金融产品,它的价值是非常难评估的,人们很难给一个股票定一个统一的价格。

市场参与者,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股票的理解不同,给股票预期的价格也会不同,于是造成大家买卖股票时的出价也是不同的。

有些人以企业资产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并以此给股票定价。有些人以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并以此给股票定价。有些人以股票历史价格的角度给企业定价。有些人通过比较同类企业股票价格的角度,给股票定价。有些人通过技术指标的角度,来决定买卖时机,预期股票价格是随意的。有些人通过观察宏观经济及消息情况,来决定买卖时机,也不需要给股票定价,预期股票价格也是随意的。不同的角度决定买卖时机,带来的是千差万别的出价。所以,认知差异,会造成人们对同一股票的不同理解。

即使同样是以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由于大家获取到的企业信息不一样,有些人对企业了解得多一点、有些人了解得少一点,有些人对企业了解得深一点、有些人了解得浅一点,造成大家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和增长率的预期会不一样,最后得出的估值肯定也会大相径庭,从而带来不同的出价。同样是通过观察宏观经济及消息情况来决定买卖的市场参与者,有些掌握的市场信息多一些、有些人少一些,大家对股价往后的走势理解会不一样,最后大家的出价必然也不同。所以,信息不对称性,也会造成人们对同一股票的不同理解。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市场中有一个股票,总价值折合成每一股的价值是 100 元。一部分人(A 群体)预期价格是 50 元,另外一部分人(B 群体)预期价格是 100 元,还有一部分人(C 群体)预期价格是 150 元。如果当前价格是 100 元,B 群体的人不会买也不会卖,A 群体的人会选择卖,C 群体的人会选择买。这时候股票的价格是由 A 群体的人和 C 群体的人互相博弈决定的。当 A 群体(卖方)里的人比 B 群体(买方)的人多时,同一股票的供应(卖)量大于需求(买)量,进入买方市场,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并且慢慢向 50 元靠拢,从而造成股票价格偏离股票价值。

当价值 100 元股票的价格跌到接近 50 元时,B 群体的人也会加入买股票的阵营,当 B 群体的人加上 C 群体的人的人数大于 A 群体的人数时,同一股票的供应(卖)量小于需求(买)量,进入卖方市场,股票价格就会上涨,并且向 100 元靠拢。由于价格在接近 50 元时,A 群体的人中可能一部分人不会再选择卖股票,A 群体的人数缩减,这个价格上涨过程可能会更快。这就是价值回归的过程。

价格上涨带动人们情绪的上涨,由于上涨过程具有惯性,人们的情绪从乐观转到悲观需要有一个过程。当股价达到 100 元时,股价并不会马上停止,而会继续往上涨一段时间。股价再次偏离股票价值,只不过这一次是向上偏离。

当股价超过 100 元后,B 群体的人不会再买,随着 A 群体的人数与 C 群体的人数慢慢接近,股票上涨的速度就会下降。当股价慢慢向 150 元靠拢时,C 群体的一部分人也不会选择买股票,当卖股票的人比买股票的人多时,同一股票的供应(卖)量大于需求(买)量,就再次进入买方市场,股票价格开始回落。股价慢慢向 100 元价值靠拢,这是又一次的价值回归过程,只不过这一次是反方向的价值回归。

当股票价格越过 100 元价值线继续下行时,又开始了新的波动周期。于是,周而复始,股票价格围绕着股票价值上下波动。

例子中的市场参与者,由于认知差异以及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理解偏差,导致不同参与者对于同一股票的心理预期价格不同,从而造成价格慢慢偏离价值。

资本逐利性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股票价格下行到 50 元附近时,除了 C 群体的人外,B 群体的人也意识到有利可图,也开始加入到了买入阵营,从而牵引价格慢慢向价值靠拢,实现价值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市场参与者手中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哪里有利可图就会向哪里涌动,最终会让价格逐渐靠拢价值,直到无利可图。这就是资本的逐利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中国银行发行了一个一年期的债券(A 债券),面值是 100 元,票面利率是 5%,市面上的交易价格也是 100 元。工商银行也发行了一个一年期的债券(B 债券),票面利率是 10%,面值也是 100 元。除了票面利率,其他条件 B 债券和 A 债券都一样。那么 B 债券会以什么价格交易呢?

当 B 债券上市时候,由于 B 债券的收益率比较高,大家肯定都会抢着卖出 A 债券去买 B 债券,这样导致 B 债券的交易价格上涨。交易价格上涨,实际的收益率就会下降,一直下降到跟 A 债券的收益率差不多为止。这时候再卖出 A 债券买入 B 债券会变得无利可图。

那么 B 债券的交易价格到底会涨到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笔账。

A 债券一年后可以获得利息加本金,总计:100 * 5% + 100 = 105 元。如果以 100 元买入,收益率是 5%。

B 债券一年后可以获得利息加本金,总计:100 * 10% + 100 = 110 元。如果以 100 元买入,收益率是 10%。

当收益率下降到跟 A 债券的收益率(5%)一样时,B 债券的交易价格应该是:110 / 105% = 104.76 元。

也就是说,当 B 债券上市后,假设 A 债券的交易价格不变的话,B 债券的交易价格会从 100 元涨到 104.76 元左右,收益率从 10%下降到 5%。

当然实际中,可能也会同时导致 A 债券交易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当 A 债券的收益率与 B 债券的收益率差不多时,两者的交易价格就会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A 债券和 B 债券的价值。

假设当前无风险利率为 4%。A 债券一年后可以连本带息获得 105 元,那么 A 债券的价值是:105 / 104% = 100.96 元。B 债券一年后可以连本带息获得 110 元,那么 A 债券的价值是:110 / 104% = 105.77 元。

所以 B 债券的价值要比 A 债券的价值高,高出:105.77 – 100.96 = 4.81 元。

当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发现有利可图时,资本会疯狂地快速涌来,A 债券与 B 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利差会被瞬间磨平。B 债券的交易价格会从 100 元上涨到 104.74 元,逐渐靠近 B 债券的真实价值 105.77 元。这就是资本逐利性的力量,让 B 债券的价值得到回归。

但是,实际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买了中国银行债券的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工商银行也发行了一个债券,而且票面利率要比自己手中的债券票面利率高。有些可能要等一个月后亲朋好友告诉他后才会知道。所以利差的磨平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价值回归也需要一段时间。

股票投资中,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会更大,而且还存在认知差异,所以价值回归的周期会更长。债券投资中,债券的收益率至少是明确的,银行的履约性我们也不用担心,收益的确定性很大。而股票投资中,投资者对于股票和企业的理解会千差万别,导致投资者对股票的判断也会千差万别。

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太多了。企业未来每年的利润或现金流是多少,可否一直维持或者有所增长?如果有竞争对手携巨资进来,企业现有的护城河是否可以抵挡得住?企业每年的留存利润是多少,多少利润可以拿来分红或回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何,是否有破产的风险,企业的存续期又是多久?所以,企业的价值是很难准确评估的。股市的参与者背后其实是一个个的个体,个体之间的想法和情绪会受各种宏观经济和政策消息的影响,时而悲观,时而乐观。所以,市场参与者对股票价格的判断也是时高时低。

随着信息的逐渐获取,比如企业财报的逐年发布等,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会慢慢下降。宏观经济会在低迷与高涨之间转换,情绪也会在悲观和乐观之间转换。所以价值一定会回归,价格一定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至于价值回归时间是多久,只能靠一些统计数据了。《理解价值回归》一文中我们聊过,价值回归时间一般需要 3 到 5 年。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2720141480@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