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数行情

上证指数

深证指数

创业板指数

第三石股票分析中心谈我们要留住制造业吗?

时间:2023-8-21 阅读:94次 作者:365股票网

今天的内容很砖家风,之所以用“砖家”这个词,因为这次内容有点干货,但是也可能似是而非,会有人不同意。

先问几个问题:我们的工厂需要外迁海外吗?政府需要阻止企业外迁吗?政府需要鼓励制造业留在本土吗?

(一)

这几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定位自己制造业?

前两天提到隔壁印兄要冲击前三,加上最近大家对中国经济也情绪上比较悲观,又的确有很多供应链在外迁中,所以想谈谈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的制造业,我们也要保住我们的制造业,尽量不要让他们外迁,同时还要鼓励制造业在内地建厂……

第一反应的答案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也一定是直观上说得通的,但是往往第一反应的答案可能有很大的缺陷。

之所以说是有深刻原因的,是因为制造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制造业都外迁,那么非常多的劳动力将失去工作,也甚至导致产业空心化。

大量劳动力失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而没有了收入,就没有消费;没有了消费,就没有需求;一个没有需求的经济体是不可能繁荣的。

一个有大量失业人员的经济体,还会有稳定问题,甚至会有民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美国大选的时候,排名最靠前的就是经济问题,其实每次美国大选,经济往往都是头号问题,而经济问题里面的核心之一就是就业率:

第三石股票分析中心谈我们要留住制造业吗?

所以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支持留住制造业,包括前面提到的其它几个问题,答案也是肯定的。

(二)

下面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一股脑的支持制造业留在国内到底有没有弊端?有的话,是什么?

这得从上一波全球化的过程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和中国相互分工,美国企业偏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中国企业偏制造。

而同一阶段的日本制造业也很强,但是日本公司走的是研发、设计、制造和品牌营销一体化模式。

而在这波全球化浪潮中,日本一体化的模式导致的结果是日本品牌和企业被相互分工下的中美体系给挤掉了很多市场。

大家应该有些印象,就是早些在中国市场的日本产品非常多,现在越来越少了,最典型的就是电子产品等。

日本的很多品牌和企业,之所以被中美分工的体系打败是因为一方面这种模式更有效率,第二是充分利用规模优势,第三是中国相对低的成本。

举个栗子,日本企业是设计到生产一体化,自己的工厂给自己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也很大。

而中美分工系统下的产业链,研发和设计的公司专门做研发设计(主要是美国公司),而做生产的就专门做生产(主要是中国公司,包括大陆公司和台湾地区公司)。

在研发设计端的企业,就完全无需要考虑生产端的资源需求,也不用因为生产端可能需要巨额投入而减少在研发端的投入,毕竟一个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在制造端的企业,也可以专注在制造方面,而且一家生产代工企业可以为多家公司代工,把规模经济做到极致。

比如一家代工厂可以同时给A手机品牌代工,还可以给B手机品牌代工,而日本的每家生产部门只给自己生产,如果自家品牌销售端不顺利,那么生产端就无法大规模生产,这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限制了投资规模。

而能够为多家品牌同时提供代工的中国企业,即使某一家品牌商销售量不好,但是还是可以继续为其它家代工,这样规模优势就出来了。

另一方面,日本一体化模式下,很多还是在日本本土生产,相比美国的公司,日本的生产成本肯定是无法与外包到中国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媲美,那么自然就意味着日本厂商的优势减小,甚至变成劣势……

如果站在日本的角度,他们一体化模式保住了制造业吗?

答案很明确了,就是保住了,但是又没有保住。

我们看到有人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就是说他们没有留住制造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保住了制造业。

但是长期来说,或者站在更为宏观维度,日本公司因为一体化下的竞争劣势,直接被挤出了市场,那又没有保住制造业。

这段历史可以很好的成为我们的参照,如果我们为了留住制造业而留制造业,那么其它国家企业去东南亚利用了更低的成本优势,导致我们的整体竞争力失去,最终不仅保不住制造业,连市场都被抢走了。

虽然未必一定如此,但是逻辑是相同的,我们为了保住制造业而不让制造业迁出国,或者不让中国品牌的公司外包给东南亚公司,长期看真的是好事情吗?至少答案是需要再审视的。

(三)

但是如果说完全不保护、不留住,制造业可能在短期就会形成快速流失,那么就直接带来失业率等冲击。

当然,你可能说那打败日本企业的是一体化模式,如果日本公司也把制造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竞争力会上升。

不否认从一体化到制造分离出来会提升竞争力,但是日本如果把剥离出来的制造部分还留在日本,成本还是很高的,只是可能相比一体化模式竞争力略有提升。

还有人说我们可以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率,通过效率的提高把制造业留在中国。

我相信这是一个方法,只是美国当年的效率也是比中国高,但是仍然把很多制造部分外包到中国。说明如果成本差异足够大,仅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弥补,未必能扭转这种成本差的状态。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产业界去探讨,也需要政策界去探讨。从投资角度,产业界、政策界怎么选会影响到我们的投资标的,那我们就持续跟踪吧。

好了,这次内容听起来很砖家,如果不同意,也欢迎评判指正。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2720141480@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