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数行情

上证指数

深证指数

创业板指数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详细阐述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3-8-18 阅读:112次 作者:365股票网

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很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有着独特的特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其市场发展情况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对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情况分别予以阐述。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唐代—清代)

我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以前,有钱庄和票号,这是封建时代证券和证券市场的萌芽形式。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兼营银、银业的邸店、质库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营银、钱、钞行交易的钱馆、钱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政治上相对安定,商品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出现市镇勃兴、商业繁荣、金融业兴盛的景象,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钱业市场,其操作制度严格,业务内容繁多。从清代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银元从国外涌进,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两、制钱和铜元等多种货币,于是以银元、银两兑换制钱、铜元成为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之一。

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侵入,市场流通货币进一步增加,货币兑换和买卖业务更加繁忙。这种原始的证券活动开始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额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

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署的契约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股票雏形。

到清代中叶,这种钱业市场在江浙两省各地普遍发展起来。其中上海、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地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全国早期钱业市场的中心。这些市场同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力很强,它们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而且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阶段(清末—1921年)

2.1 捐客总会

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股份企业的成立和政府发行公债为基础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输出商品,而且逐渐增加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投资,外商在中国开辟商埠,建立了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股份集资的方法带入中国,大量发行股票。同时,来华投资的外国人,为了筹集现代大工业所需的巨额资本,迫切要求华商的“合作”,于是,在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从轮船、保险、银行以及纺纱、煤气、电灯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人的附股。据统计,19世纪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4000万银两以上。1869年,上海出现了从事外商企业股票买卖的外国商号,当时称为“捐客总会”。

2.2 轮船招商总局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在我国兴办工业,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兴起,中国自己的股票、公司债券和证券市场便应运而生了。它首先出现于股份制组织形式的外国在华银行和企业中。随着洋务活动的深入展开,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工业企业中商股的出现,股票交易也应运而生,很快就成为商人、地主的追逐对象。

1872年,清政府李鸿章、盛宣怀等筹办轮船招商总局,是第一次国人兴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自此之后,上海及全国各地接连开始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兴办民族工业,比如汉冶萍媒铁公司、大生纱厂等。兴办实业成为不仅是民族商人的赚钱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抵御外辱,振兴民族的爱国觉醒之举。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详细阐述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变迁)

李鸿章发行的中国第一股

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76年其市价为40-50两,1882年升值为200两以上。股票价格迅速上升,出现了“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的景象。1882年,沪上出现平准股票公司,这是中国证券交易所的萌芽,是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初工矿企业集股活动的结果。在这一集股活动中,著名的轮船招商局(1872)、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中国电报局(1882)、上海机器造纸总局(1882)等一批民用企业相继诞生,然而,这种集股局面只是昙花一现。1883年,金融风潮骤起,金融市场一片凋零,泯灭了相当脆弱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发展的一线曙光。

2.3 上海众业公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阶段,中国还没有自己正式的证券市场,外商捷足先登,1891年,西商的上海股份公所(The Shang hai Share brokers’Association)出笼,这是一个略具雏形的证券市场。1905年,该所改组,华名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该所成立不久,会员扩充为100人,其中西人87名,华人13名,经营重点是外商股票和橡皮股票。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席卷上海,亦累及众业公所,会员破产者为数不少。

1891年,上海众业公所成为了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交易所。但这个交易所却是被英国商人所垄断和控制,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中国的商人只能以“洋股”的形式参与外商的证券交易,无法进行民族的证券交易。在这种情势之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应运而生。

2.4 股票商业公会

1895-1913年,正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间,本国资本自办企业中资本在1万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49家,资本额达12029.7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投资本633.1万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入黄金时期,平均每年注册的新式厂矿1913-1915年有41.3家,1916-1918年有124.6家。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股份公司逐渐增多,由1913年的900多家发展到1917年的1000多家。民族工业的异军突起,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证券交易的发展,也为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股份公司的增多,股票发行量扩大,股票流通渐广,上海福州路的蕙芳茶馆,成为股票商交流信息、买卖股票的场所,不过这时的商人以股票业为副业,交易形式简单,尚未定制。1913年,证券商正式成立股票商业公会,渐渐地股票业成为一些商人的专门职业。股票商业公会当时有会员13家,集会时间为每日上午9-11时,交易证券有政府公债、铁路公债、股票等;买卖佣金:记名式证券票面每百元征收1元5角,不记名证券征收2角5分;买卖手续:彼此对做,价格议定,报告市场管理人记录。行情逐日向同业公布,并印送市单。1917年股票同业增至60家左右(兼营证券的小钱庄除外),股票商业公会初具证券交易所规模。

2.5  张誉的《证券交易法》

民族工业的发展呼唤着证券市场的诞生,有识之士以言论或行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04年,梁启超撰文倡办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以期推销公债,挽救濒于崩溃的财政。1907年,袁子壮、周舜卿等重议创办证券交易所,预定组织仿照日本取引所,因种种原因未果。1912年,农商部长刘揆一召全国工商巨贾云集北京讨论交易所设立问题,议决于通商大埠酌量分设。

1914年中国最早的华商证券交易机构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张誉发布《证券交易法》,标志着民族自主的证券体系正式建立,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从民间到政府,继而形成法律条文,足见当时创办证券市场愿望之迫切。

如果说实业发展、股票商业公会的出现为证券交易所的出台奠定若干基础,那么外商在华设立交易所(尤其是日本取引所)则对我国证券交易所起到催生的作用。1918年6月1日,日本取引所召开成立大会,该所系股份公司组织,资本1000万元,交易的标的物为证券、棉纱及其它商品。据该所章程,该所总部在大阪,上海取引所属分所,交易均在上海,大阪只是一个遥控指挥机构,如此设立,国际上尚无先例,其真实目的是为逃避法律制裁,渗透中国金融市场,控制中国金融。况且这与我国1914年的交易所法格格不入。邵力子在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欧战以来,日人在我国日臻发展,今并欲握我‘市场之市场’的牛耳。”

2.6  证券交易所

为筹措革命经费,1916年冬,孙中山和虞洽卿“鉴于上海有设立交易所之必要,并知我不自设,外人将有越俎代我设立之势,反客为主,主权尽失,将来商业枢纽全为外人操纵,故将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拟具章程并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1918年,范季美和股票商孙铁卿、张慰如等亦呈农商部筹设交易所(即后来的上海华商证交所),正在这时,北京商界和金融界王景芳、岳荣堃、曲卓新等也呈文农商部酝酿筹设证交所,由于它只办证券,不似上海交易所兼办证券、物品而很快获得批准,1918年6月5日开业,资本额为100万元,经纪人60名,王小宋为理事长,“市场组织,悉照欧美日各国交易所成例”,交易分为现货和期货,期货又分本月期、下月期、再下月期3种。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对上海两家交易所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经过各自的艰苦努力,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开幕,资本额500万元,经纪人200名,交易的标的物有: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和皮毛7种,虞洽卿为理事长。1920年11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资本额100万元,经纪人55名,范季美为第一任理事长,交易分现、期货两种。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证券交易进入交易所时代。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详细阐述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变迁)

上海物品交易所的股票

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以批准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股票商业工会也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这三家证券交易所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对全国的证券交易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此后,相继出现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逐渐形成了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详细阐述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变迁)

由此可见,证券交易所的出现主要是经济日渐发达的结果,而且在中国早期的证券交易中,股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与产业资本的联系也较紧密,股份公司的增加促进了证券交易的发展,证券交易的发展反过来也促使股份公司的进步,使股份公司筹措资金变得相对容易。正因如此,中国早期的证券交易和证券交易所的产生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  快速发展

这些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业务兴隆,盈利丰厚,使投资于证券交易所者蜂拥而至,事实上1921年,交易所的确是非常暴利的一个行业,不仅因为其丰厚的佣金收入,更因为当时交易所对本所股的投机炒作,以至于后来滥设交易所蔚然成风。仅上海市在1921年的半年多时间内,证券交易所就增加到140一150家。

但是,由于这些交易所经营的对象除少数国内债券外,多数经营本交易所的股票,而且又是套用银钱业的临时拆借放款,以期货买卖为主,大量进行股票买空卖空。到1921年秋,由于银根紧缩,许多交易所难以维持,纷纷倒闭,从而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信交风潮”。

2.8  信交风潮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自1920年7月建立以后,营业半年多便获纯利数十万元,折合年利润率高达80%,因为营业兴旺,利润丰厚,投机者认定交易所是有暴利可图的好地方,工商业者则认为交易所是集资融资的合适场所,于是各色人等蜂拥而至,社会游资趋之若鹜。

自1921年5月起,上海出现了中国人开办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数量逐日增多,各行各业竞相设立本行业的交易所,大至金、棉、丝、粮、油、酒、皮毛等,小至竹、木、纸、瓦、烛、皂等,有的行业竟连开数家交易所,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据统计,自1921年5月至12月,交易所在上海一地竟然设立了136家之多,仅11月一个月就新设了38家。这些交易所成立的目的主要就是投机,因此这期间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炒买炒卖各家交易所的股票。很快,滥设交易所的风气从上海迅速扩散到了其他城市。

如此狂热的投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泡沫”迟早要破灭。1921年冬,钱银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抽紧银根,投机者措手不及,告贷无门,破产者十有八九,累及效应,先是股价大跌,后是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信交风潮”由此破灭。

经过这次“信交风潮”上海留存下来的交易所只有6家,即较早成立而又相对规范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金业交易所、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和上海杂粮油饼交易所。证券交易从此转入萧条和衰落。

3.“复苏”与短暂“繁荣”阶段(1937年—1949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公债交易骤降,公债交易市场日渐萧条。而相反地,股票市场在沉寂了十几年以后,出现了“复苏”的现象。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禁止一切公债、外股、金银、外汇和棉花、棉纱等物资的集中交易和暗中交易,于是,大量游资集中到华股上,使华股交易逐渐兴盛起来,专门经营股票交易的公司猛增,仅上海一地的股票公司、证券贸易行就由十几家猛增到1940年的70多家,天津的证券交易行最多时达到100多家,日伪当局曾查禁股票交易,但未能奏效,从而改为疏导利用。

1943年9月,下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复业,专做华股买卖,上市公司先后增至199种,自证券交易所复业后,股票投机频繁,股市动荡不安,股价剧烈波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上海各交易所,包括伪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并组织对这些交易所的业务进行清理。伪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理事长张文焕(即张慰如)以汉奸罪被捕入狱。伪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停业清理后,证券黑市交易随即活跃起来,证券价格被投机商人大肆炒作,股价暴涨,国民政府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压制却屡禁不止。1946年5月,为引导社会游资,促进经济复原,提倡企业投资,建立现代资本市场,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筹设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筹备委员会,指定杜镛(杜月笙)为主任委员,王志莘为副主任委员,徐寄庼,俞寰澄、夏屏芳、徐维明、顾善昌、瞿季刚、钱新之等七人为委员,租用汉口路四二二号前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原址,积极进行筹备工作,拟定各项章则,审核经纪人资格及审核上市证券,终于同年9月9日正式开幕,定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 (The 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 Ltd.)。资本额定为10亿元,由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东认购6/10的股份,其余由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中央信托局、中央邮政储金汇业局认购,分股票、债券两个市场。1948年2月,天津证券交易所开业,该交易所的股本为10亿元,交易一度十分兴旺,场外交易也十分活跃。

1948年8月19日,为了配合币制改革,国民政府下令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营业,次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奉命停市,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商人不断努力促成交易所重新开业。同时国民政府于1949年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期黄金公债。1949年2月21日,为吸收游资,并便利黄金公债上市,国民政府财政部、工商部下令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复业。

1949年5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不久,上海解放。不过,仍旧有部分投机商聚集于上海证券大楼,大做银元投机生意,扰乱市场。针对此情况,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于6月10日查封了证券大楼,一举关闭了已成为银元投机中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4.  建国初期(1949年-1952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和1950年,也曾先后开办了天津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其中天津证券交易所把解放初期投机于金银灾物方面的游资,很大部分吸引到了证券交易上,极大地减轻了黄金、粮食、纱布市场的压力。天津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为解放初期的经济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后因为建国初期,全国上下效仿苏联的计划经济。1952年两家交易所都宣告了停业,至此旧中国时期的中国股市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2720141480@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